(本報記者 劉啟平)21年前,在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顧家莊,顧兆學與父母含淚道別。高考落榜的他決心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、闖一闖。21年間,在北京市豐臺區新發地,顧兆學從保安崗位干起,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亞洲最大農批企業的高管。
探究顧兆學的成功,只是一個簡單的公式:勤奮+付出=成功。難能可貴的是,作為農民的兒子,他始終情系桑梓。近幾個月,他多方奔走聯絡,將“學習育人鄉村幫扶”引入古浪縣,希望為家鄉培養更多知識型、實用型人才。
顧兆學
遇伯樂 大展宏圖
“出生在極度貧困的地區,我把該吃的苦都吃盡了。從記事開始,我就跟著父親夏天拉西瓜換豌豆,冬天背豌豆換大米??崾顕篮谐员M了苦頭,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與不易?!泵慨旑櫿讓W回憶起這些往事,生活的一點一滴歷歷在目。由于家境貧寒,上學時期,他始終背著干糧,舍不得按頓吃,餓了就掰一點充饑。
熟悉顧兆學的人曾打趣說,幸虧他高考落榜了,要不然北京的農批領域就少了一位優秀的管理人才。對此,顧兆學只是淡然一笑,“當時我的成績在班上是出類拔萃的,可是沒想到,高考4分之差破滅了我的大學夢。當年離家赴京務工那天下著鵝毛大雪,雖然心情有些凄涼,但更多的是對北京的美好憧憬?!?/span>
對顧兆學來說,也許正是那刻骨銘心、艱難困苦的歲月磨煉,才奠定了他日后所具備的智者的思維、勇者的霸氣和師者的風范。
顧兆學回憶稱,1998年,19歲的他跟隨勞動局的工作人員來到北京,順利當上了一名保安員。每天除了站崗,顧兆學會利用一切空閑時間寫寫字、看看書,自我充電。后來他還報名參加了新聞專業的成人高考,撰寫一些稿件投給新聞媒體,經常見諸報端。
提及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、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市場董事長張玉璽,顧兆學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,“董事長是我一生最為敬重、最值得學習的領導。他是我的伯樂,沒有他的發現與提攜,就沒有我的今天?!?001年2月,在保安隊干了3年的顧兆學成了北京新發地的正式員工,后來又成為張玉璽的專職秘書,一步一個腳印,逐步登上了首都農批的舞臺中央。
在工作中,顧兆學是出了名的“拼命三郎”,工作起來不分白晝。為適應新形勢,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努力學習,集中精力研究市場管理工作,并報考了經濟管理大專班。工作的性質使他常年奔波在全國各地參加各種會議或聯系業務,“工作的超負荷既是痛苦的也是甜蜜的,西裝革履下,我流的是犁地農民的汗滴子?!?/span>
一分耕耘一分收獲,2003年,顧兆學為北京新發地爭取到各種專業項目4個,總扶持資金1000多萬元;2004年爭取到專業項目5個,總扶持資金3000多萬元。憑借好學能干,2005年,顧兆學被提拔為副總經理,2007年又升任為常務副總經理。
然而,顧兆學并沒有陶醉于眼前的成績。走上高管崗位的他自我加壓:工作更仔細,學習更認真,待人更真誠。近年來,他配合市場領導,緊貼政策導向,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市場發展;認真貫徹落實農產品供應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神,以高質量發展為新動力,進一步整合各種資源,樹立首都農批行業品牌新形象。
21年來,顧兆學連續多年被評為“市場管理先進工作者”,并獲得“全國農產品優秀經紀人”“中國農產品市場杰出人物”“北京市來京建設者文明之星”“全國優秀進城務工青年”“北京市創業青年首都貢獻獎金獎得主”“2008年度全國創業之星”“甘肅省十大杰出青年”等多種榮譽稱號。他的成長軌跡,為貧困地區的農民開啟了一個重新審視自我的視角,讓眾多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增添了一份信心和勇氣。
顧兆學在貧困地區開展扶貧工作
系桑梓 傾情教育
走出了農村、脫離了貧困,成為企業高管,顧兆學始終未曾忘記家鄉的一草一木,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個地地道道農民的兒子。每當思鄉情懷涌上心頭,他時常掛懷家鄉那些聰明的娃娃們是否吃得飽、穿得暖、學得好,他總是尋找各種時機、各種渠道、各種方式對家鄉等西部貧困地區進行幫扶、幫助。
前段時間,顧兆學經多方對接,聯系到“學習育人鄉村教育計劃”項目組,提出將教育幫扶引入家鄉古浪縣。古浪縣是國家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甘肅58個貧困縣之一,也是甘肅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。全縣19個鄉鎮,現有小學75所、在校學生20345人、教師1910名。
6月12日,該項目組赴古浪縣進行調研,并提出了古浪縣教育幫扶執行方案(初稿),從教師、家長、學生3方面提出具體幫扶措施。針對教師提出了鄉村教師計劃,選拔組織鄉村青年教師赴北京各示范小學與一線教師交流學習,并為鄉村教師打造線上培訓課程,包含教學實踐、學生管理、家長溝通等內容。針對家長提出了為鄉村家長打造線上家庭教育課程,課程涉及心理健康、語言溝通等多個維度,課程內容均以語音、文字、圖片形式呈現。針對部分家庭情況特殊的學生,該項目組將按年發放助學補助,直至其大學畢業。
談及教育幫扶的重要性,顧兆學表示,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,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文化素養都不具備,機會又如何會青睞于他?“我是農民的兒子,無論身處何地,我都難以割舍他們,我這輩子注定為農而生、與農共榮。在黨和政府教育扶貧、學校硬件不斷完備的情況下,我希望這些農村的娃娃們能在眼界、心理、素養上縮小與城市孩子的差距。我會將教育幫扶事業進行到底,為家鄉教育事業增添薪火,助家鄉教育事業再上一層樓?!鳖櫿讓W眼中透著堅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