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我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思路與模式更加科學、有序,食品安全形勢總體穩中向好。但風險依然存在,食品安全需要科技界、企業界、政府監管部門及消費者等多方力量共同治理、通力合作,從原料、生產、加工、銷售等全過程加強監管,保障食品安全生產,共同維護舌尖上的安全。
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問題。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提“四個最嚴”的要求,即:用最嚴謹的標準、最嚴格的監管、最嚴厲的處罰、最嚴肅的問責,確保廣大人民群眾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2015年,被稱為“史上最嚴”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》出臺,并于2018年和2021年分別進行修訂,法律文本不斷完善,最終全面覆蓋食品生產、加工、銷售、服務等各環節。2019年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《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》,明確將食品安全納入國家科技計劃,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。此后,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逐步建立,食品抽檢實現4批次/千人的目標,重大食品安全風險得到控制,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。
食品抽檢作為食品安全法確定的一項基本制度,是發現食品安全風險、排查食品安全隱患、強化食品安全預警的重要措施,黨的十八大以來,除2014年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為94.7%外,其余年份一直穩定保持在95.0%以上。尤其自2017年以來,全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合格率均保持在97%以上的高位水平。
2013年至2020年,市場監管部門查處食品安全違法案件超過168萬件,各級人民法院審結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案件近7萬件。
食品安全標準是生產經營者基本遵循,也是監督執法重要依據。10年來,國家衛健委組建含17個部門單位近400位專家的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,堅持以嚴謹的風險評估為科學基礎,建立了程序公開透明、多領域專家廣泛參與、評審科學權威的標準研制制度。依據新的食品安全法規定,國家衛健委牽頭將原來分散在15個部門管理、涉及食品的近5000余項相關標準進行了全面清理,截至今年8月,已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455項,包含2萬余項指標,涵蓋了從農田到餐桌、從生產加工到產品全鏈條、各環節主要的健康危害因素。
加強監測可以讓重要的食品安全隱患提早得以識別和預警,國家衛健委建立了國家、省、市、縣四級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監測、食源性疾病監測兩大監測網絡以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體系。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監測已覆蓋99%的縣區,食源性疾病監測已覆蓋7萬余家各級醫療機構。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食品類別涵蓋我國居民日常消費的糧油、蔬果、蛋奶、肉禽、水產等全部32類食品。
?。〝祿碓矗罕緢缶C合)
《中國食品報》(2022年10月14日08版)
?。ㄘ熅帲褐烀绬蹋?/span>